山城豪門之“謝家大院”:200年歷史的晚清豪宅
在重慶渝中區(qū)道門口太華樓的一條平凡小巷中,坐落著一座古樸院子,黃墻灰瓦,屋內朱紅、墨黑交錯,富貴而大氣。
斑駁痕跡訴說著它當年的繁華,屋內四周的雕花顯現出來,表層的金箔閃閃發(fā)光。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謝家大院建筑面積2000余平方米,建筑風格極為考究:
房子四進,大門、二門是兩道石門。
進門就是"侯門似海"的感覺,房屋兩廂兩層,大廳空高近10米,屋內廊柱全是喜慶的朱紅油漆,門梁和檐角鏤雕,貼金線金箔。
進入院內,一道鏤空雕刻的"遮堂門"將大院分為前堂、后堂,前堂是迎客、議事的地方,后堂則是休息的地方。兩側是作臥室的廂樓。
中國傳統(tǒng)民居建筑中,瓦房占據了重要地位,即使是謝家大院這樣的豪華宅邸,也是屬于“瓦房”一類的,但傳統(tǒng)的瓦房過去主要出現在寺廟、宮殿等建筑中,使用價值高昂的琉璃瓦,直到宋元時期,瓦房的用途才漸漸拓展到民間,至明清時期開始盛行。
典型清代南方民居,大富人家典范。
謝家大院的建筑十分考究,大門、二門是兩道石門,大院分為前堂、后堂,前堂是迎客、議事之處,后堂則是休息之處,兩側是作臥室?guī)麡恰?/p>
謝家大院現存第二道門為建筑最初大門,現存大門是謝家買下宅院后新建,刻寫謝氏家族堂號“寶樹傳芳”
進入謝家大院大門,門楣上略顯斑駁的“寶樹傳芳”四字依舊能清晰看見。
相傳東晉謝安/謝石淝水之戰(zhàn)有功,孝武帝見謝家門前大樹說:此乃謝氏之寶樹,于是謝家堂號就以皇帝賜句為“寶樹堂”。
唐代王勃滕王閣序里引用這個典故: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
后各省謝姓人家開始將“寶樹傳芳”刻于大門門楣,作為家族榮光與符號。
據專家考證,全國各地現存謝氏門楣已極少,而重慶謝家大院門楣留存至今。
龍頭魚身雕刻的是龍第九個兒子“螭吻”,螭吻本身水屬性,且愛好吞物,用于木質結構古建,有取其鎮(zhèn)邪避火之意,葡萄代表著多子多福、子孫團結,有美好之意。
謝家大院前廳及后堂銜接處,都設有天井。
在中國古建中,規(guī)模較大四合院都會有天井,在天井下方擺放著一個石雕非常精美的水缸,有聚寶盆之寓意。
因謝家大院為木制結構建筑,所以此天井同時還具消防池作用。
修建于清朝的謝家大院,正見證了這段歷史。
謝家大院高高挑起的飛檐普遍裝飾精美,且都有著一個龍頭魚身的雕像,這是傳說中“龍生九子”的兒子之一“螭吻”,由于中國古建大都為土木結構,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因處于最前沿的位置,受力最大,易被大風吹落。
因此,人們用瓦釘來固定住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在對釘帽的美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各種動物形象,而龍的兒子“螭吻”,正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種。
文物專家說,謝家主人屬于開明士紳,曾將一個兒子送到法國學建筑。
因此,謝家大院是一朵建筑藝術的奇葩,具有極高文物價值,至今常有國內外建筑藝術家和攝影愛好者慕名前來探訪。
謝家大院始建于明末清初,由于建國后此處均以居民居住,在樓道里生火做飯,建筑內的雕梁畫棟被油污、灰塵掩蓋,一些磚瓦、木梯、梁柱搖搖欲墜。
2008年5月修復工作正式啟動,為修復這座文物級大院,專程從越南運來50根楠木,據現場工匠介紹,最難恢復的是金箔木雕,雖未被磨掉,但卻被油污和灰塵覆蓋,工匠們只能小心清潔恢復工作相當費工。
為重現以前古舊感,使用土法制作的油漆對建筑進行修復。
老宅遲暮,卻瓔珞敲冰,新屋堂皇,也委婉動聽。
老宅就像是一段歲月的魂,留給后人無以言表的情愫,在尋求歷史滄桑的回音里,輕輕敲觸那墻那門,如有回響,便緊握手心。
* 文章來源湖北謝氏宗親會,侵權請告知!任何涉及版權權益問題請事先留言或加好友告知,我們第一時間說明或刪除并賠付版權費!
Hash:8f82c69658c82fae8ec707f6a4cb112407f0b0b4
聲明:此文由 紅木家具廠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