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朝陵墓石刻簡介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唐-杜牧
南朝(公元420年-479年)指南北朝時期的南方政權,共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時期。歷史學上也把東吳(三國時期)、東晉、宋齊梁陳并稱為六朝時期。
南朝在南京周邊現存石刻按時代分:宋1處,齊9處,梁11處,陳兩處,失名墓7處。
丹陽南朝陵墓石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陵墓石刻散布在陵口、荊林、前艾、胡橋、建山、埤城6個鄉(xiāng)鎮(zhèn),計有11處、26件。
東晉時期,中原農業(yè)與工業(yè)人口大量南遷,他們帶來了先進技術,與江南人民一起進一步開發(fā)了江南。文化方面,由于晉帝南遷,大批文化人同來,使江南地區(qū)第一次成為了全國文化的重心。但東晉開創(chuàng)時期,經濟還相當困難,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加以蘇峻之亂和蘇恩等農民起義,各方面并不穩(wěn)定。陵墓制度從簡,“不封不樹”,碑禁也很嚴格。
南朝劉裕在政治方面有所改革,打擊士族豪門,中央集權加強。經濟方面采取一些有力措施,到了宋文帝元嘉的三十年間,南朝出現了第一次經濟文化高漲期,南朝陵墓石刻始于宋,并非偶然。
齊在宋的基礎上,典章制度進一步臻于完備陵經營較宋講究,地面石刻裝飾華麗,地下墓室也發(fā)現有巨型的壁畫,而南京棲霞山千佛巖的雕刻也始于齊而完成于梁代。
梁朝政權在整個南朝歷期很長,戰(zhàn)爭最少,形勢最為穩(wěn)定,經濟有了很大發(fā)展。梁武帝統治的四十多年間,是南朝經濟、政治、文化的第二次高漲時期。而陵墓石刻也是最為興盛的時期。今存南朝陵墓石刻中,有墓主可考并依據藝術風格可定為梁墓的,占全部石刻的半數以上。其制作的主要年代也在梁武帝統治的四十多年間。而且石刻作為墓葬裝飾也由皇帝擴大到王侯。蕭秀屬于王一級,卻置四座墓碑是前所未有的。
南朝從梁“侯景之亂”以后,政治經濟都走了下坡路。陳代時間短促國土日小,國力日衰,而統治者奢侈靡爛也趨于極點。反映在陵墓石刻,氣魄也大不如前,然而在紋飾方面,卻一反梁代的作風,特別講求華麗繁復。如陳文帝情陳永寧陵今存的石麒麟,其紋飾富麗細致固然不失時代的特色,而整個看來,卻給人局促委瑣之感。
朝陵墓石刻,按其分類有神道石柱、石碑、石獸三種,這些都是陳列在墓前地面上的。據已發(fā)掘的墓冢資料,一般都安排在墓室前五百米二、三里的大道旁。其排列次序 最前石獸一對,次為石碑一對,再次為神道石柱一對。墓室在其后山坡上。
宋Vol.01
壹/
宋以南京麒麟輔武帝初寧陵一對石麒麟為典型。在造型上獸身平正,頸短而直,鼻與朵頤短,不是夸張的隆起,腿亦略短而直,整個體態(tài)略感呆板而缺少變化,紋飾也較簡樸。這是初創(chuàng)時期的特點。但前后左腳均向前跨,不是四肢直挺站立,感到向前行進而有豪邁氣概。以后齊、梁、陳三代均繼此體態(tài)。翼部短,翼膊有鱗紋整個雕刻用方刀法。
齊Vol.02
貳/
齊代雖然只有24年,但石獸雕刻所起的變化卻很大,其發(fā)展變化的特點:(一)獸身向高大發(fā)展。(二)獸身變窈窕,頸長,胸部突出,腰細,全身略作S形,強調其曲線優(yōu)美。(三)注意到夸張和細部刻畫。(四)裝飾繁復。(五)在雕刻方面,齊代多用圓刀法。
梁Vol.03
叁/
梁代陵墓石刻最盛。其特點是:(一)突出了宏偉豪邁的氣勢。在刀法上比較純熟。(二)作風從裝飾趨向寫實,石獸紋飾明顯簡化。(三)注意到兩只石獸之間的聯系和情感交融。(四)石獸藝術風格在統一中多樣化了。
陳Vol.04
肆/
陳代石刻已經是南朝的尾聲,從陳文帝永寧陵石麒麟來看,整個形制比較小巧,紋飾卻特為繁復。裝飾愈加繁復,距離獸類形象和本性越遠,然而這對石麒麟在雕刻技巧上,也有本身的時代特色。累積了前面三代的經驗而有所發(fā)展。
Hash:2b58760dad76a910d6f14b04af97e0cb67553087
聲明:此文由 揚州廣陵騎士團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