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成了!泉州申遺成功!!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再添一顆璀璨明珠
泉州
國內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記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歷史的“活化石”
首屆“東亞文化之都”
申遺項目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遺產點22處包括了海洋貿易行政管理機構與設施遺址、宗教建筑和造像、文化紀念地史跡、陶瓷和冶鐵生產基地,以及由橋梁、碼頭、航標塔組成的交通網絡,體現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貿易體系與多元社會結構。
泉州曾是10-14世紀世界海洋貿易網絡中高度繁榮的商貿中心之一,它作為宋元中國與世界的對話窗口,展現了中國完備的海洋貿易制度體系、發(fā)達的經濟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態(tài)度。本次泉州申遺的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包括:九日山祈風石刻、市舶司遺址、德濟門遺址、天后宮、真武廟、南外宗正司遺址、泉州府文廟、開元寺、老君巖造像、清凈寺、伊斯蘭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窯址、德化窯址、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洛陽橋、安平橋、順濟橋遺址、江口碼頭、石湖碼頭、六勝塔、萬壽塔。
九日山祈風石刻
九日山祈風石刻集錦 洪宗洲 攝
九日山祈風石刻是一組記載了宋代在泉州負責海外貿易管理的國家專員、地方官以及皇室成員等為海外貿易商舶舉行祈風儀式的摩崖石刻,它體現了宋代市舶制度下國家力量對海洋貿易的倡導和管控。
市舶司遺址
市舶司遺址 林良標 攝
泉州市舶司設置于1087年,是宋元國家政權設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貿易事務的行政機構,其設置標志著泉州正式成為開放的國家對外貿易口岸。
市舶司遺址 林良標 攝
德濟門遺址
德濟門遺址 陳文丕 攝
德濟門遺址是宋元泉州城的南門遺址,記錄了宋元泉州城市向南部拓展的歷史。
德濟門與天后宮 吳玉英 攝
天后宮
天后宮是祭祀海神媽祖的廟宇,也是世界范圍媽祖信仰的重要傳播中心,見證了媽祖信仰伴隨海洋貿易的形成和發(fā)展歷程。
天后宮 林良標 攝
天后宮 林良標 攝
天后宮 林良標 攝
天后宮 林良標 攝
真武廟
真武廟 林良標 攝
真武廟是宋元時期祭祀真武大帝的道教廟宇,也是古法石港的重要地標,為宋元時期商人群體從事海洋貿易的重要精神寄托。這里是泉州古代官員祭海的場所,體現了政府對海洋貿易的鼓勵與推動。
真武廟 林良標 攝
真武廟 林良標 攝
真武廟 林良標 攝
真武廟 林良標 攝
南外宗正司遺址
南外宗正司遺址 林良標 攝
南外宗正司是1130年以來遷居泉州的宋代皇族群體的管理機構。這一機構設置進一步強化了國家政權對泉州海洋貿易的推動,體現了強有力的官方管理保障。
南外宗正司遺址 林良標 攝
南外宗正司遺址 陳文丕 攝
泉州府文廟
泉州府文廟 林良標 攝
泉州府文廟是儒家祭祀場所和泉州最高等級的教育機構,是泉州社會精英群體的象征。這些社會精英在宋元海洋貿易的推動和管理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泉州府文廟 林良標 攝
泉州府文廟 林良標 攝
泉州府文廟 林良標 攝
泉州府文廟 林良標 攝
泉州府文廟 林良標 攝
開元寺
開元寺 林良標 攝
開元寺是宋元泉州規(guī)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其寺院經濟及多元文化遺跡反映出宋元海洋貿易帶給泉州的經濟繁榮和文化共存特征。
開元寺東西塔 林良標 攝
開元寺東西塔 林良標 攝
開元寺千年古桑 林良標 攝
開元寺 林良標 攝
開元寺全景 張加陛 攝
老君巖造像
老君巖造像 林良標 攝
老君巖造像是道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老子的巨型石雕像,是宋代泉州官方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象征,體現了泉州港口依托農業(yè)帝國的獨特歷史文脈,反映出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多元、活躍的文化特征和港口的繁榮成就。
老君巖造像 林良標 攝
老君巖造像 林良標 攝
老君巖造像 林良標 攝
清凈寺
清凈寺是泉州古城商業(yè)性城區(qū)中的伊斯蘭教寺院,是宋元時期跨越重洋來泉州營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珍稀物證。
清凈寺 張秋煌 攝
清凈寺 林良標 攝
伊斯蘭教圣墓
伊斯蘭教圣墓 陳文丕 攝
伊斯蘭教圣墓是泉州伊斯蘭教的重要史跡,與清凈寺共同見證了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在泉州的活動,反映了宋元泉州多元文化的交往與融合。其中碑刻有一方記載了1322年泉州穆斯林集體重修圣墓之舉,另一方為1417年鄭和下西洋期間來此的行香碑。
伊斯蘭教圣墓 林良標 攝
伊斯蘭教圣墓 林良標 攝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陳文丕 攝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宋元泉州摩尼教傳播的重要史跡,顯現出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強大的文化包容力,其蘊含的文化融合特征為宋元泉州世界性多元社群間廣泛的價值觀交流奠定了基礎。庵中現存一方雕鑿于1339年的該教創(chuàng)始人摩尼的石雕造像,是世界現存唯一的摩尼光佛石像。
草庵 陳金頂 攝
磁灶窯址
磁灶窯址 成冬冬 攝
磁灶窯址(金交椅山窯址)是宋元時期泉州城郊外銷瓷窯址的杰出代表,反映了泉州以外貿手工業(yè)為顯著特點的產業(yè)結構,其生產體系和生產規(guī)模展現了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強大的基礎產業(yè)能力和貿易輸出能力。
德化窯址
德化窯址(尾林-內坂窯址、屈斗宮窯址)是宋元時期泉州內陸地區(qū)外銷瓷窯址的杰出代表,其興起受益于宋元泉州海洋貿易的繁榮,在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燒出獨特的白瓷產品,顯示出海洋貿易推動下泉州本地制瓷產業(yè)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德化窯址 鄭永集 攝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 陳文丕 攝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是宋元時期泉州冶鐵手工業(yè)的珍貴見證,與泉州的陶瓷生產基地共同顯示出宋元泉州強大的產業(yè)能力和貿易輸出能力。
洛陽橋
洛陽橋是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內陸腹地的交通樞紐,在泉州水陸復合運輸網絡的發(fā)展中具有開拓性的里程碑意義。
洛陽橋 吳云軒 攝
洛陽橋 林良標 攝
洛陽橋 林良標 攝
洛陽橋 林良標 攝
安平橋
安平橋 陳文丕 攝
安平橋是泉州與國家廣闊的南部沿海地區(qū)的陸運節(jié)點,體現出海洋貿易推動下泉州水陸轉運系統(tǒng)的發(fā)展
安平橋 陳文丕 攝
安平橋 陳文丕 攝
安平橋 林良標 攝
安平橋 林良標 攝
安平橋 林良標 攝
安平橋 林良標 攝
安平橋 林良標 攝
安平橋 林良標 攝
順濟橋遺址
順濟橋遺址 傅捷雄 攝
順濟橋是泉州古城與晉江南岸的陸運節(jié)點,是伴隨海洋貿易發(fā)展而建設的出入古城商業(yè)區(qū)的主要通道,完善了泉州的水陸轉運系統(tǒng)。
順濟橋遺址 陳文丕 攝
順濟橋遺址 林良標 攝
順濟橋遺址 林良標 攝
順濟橋遺址 林良標 攝
順濟橋遺址 林良標 攝
江口碼頭
江口碼頭 張加陛 攝
江口碼頭位于泉州古城東南的晉江北岸,是連接古城的水陸轉運節(jié)點,與真武廟同為泉州城郊的重要內港“法石港”的遺存,反映了內港碼頭的功能構成和使用方式。
石湖碼頭
石湖碼頭 陳文丕 攝
石湖碼頭是泉州外港碼頭的珍稀物證,實證了宋元泉州優(yōu)良的建港條件,它與江口碼頭共同呈現了宋元泉州港的水陸轉運系統(tǒng)。
石湖碼頭 陳明星 攝
石湖碼頭 陳文丕 攝
石湖碼頭 林良標 攝
石湖林鑾渡 林良標 攝
石湖林鑾渡 林良標 攝
六勝塔
六勝塔 陳文丕 攝
六勝塔是石湖港的重要歷史遺存,是商舶由泉州灣主航道駛向內河港口的地標,并有護佑商旅的作用。
六勝塔 林良標 攝
六勝塔 林良標 攝
六勝塔 林良標 攝
六勝塔 林良標 攝
萬壽塔
萬壽塔 陳文丕 攝
萬壽塔是商船抵達泉州港的地標,也是鎮(zhèn)守海口、護佑商旅的精神寄托。
萬壽塔 陳文丕 攝
萬壽塔 陳明星 攝
作為10-14世紀世界海洋貿易網絡中
高度繁榮的商貿中心之一
泉州是宋元中國與世界的對話窗口
22處古跡遺址
展現了中國完備的海洋貿易制度體系
發(fā)達的經濟水平
多元包容的文化態(tài)度
泉州,這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
以大海般的文化自信
代言中國、昭示世界!
來源:海峽導報大泉州
Hash:68bfd48dfa72f3e493a3f32ffc503a9f5345937a
聲明:此文由 泉州二三里小秘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