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探記博物科學館中關村旗艦館重新開放啦!
夏天裹挾著盎然的綠葉和勃勃的生機來到我們的面前,疫情也在夏天的蓬勃中變得萎靡,曾經那些因為疫情而逝去的快樂、而背上的沉重、而不得已關閉的展館都已成為過去。我們開心地向石探記的粉絲們宣布:石探記博物科學館中關村旗艦館也要再次開放啦!
首個大型書店里的博物科學館
中關村圖書大廈四層,一個近三十平方米的空間。簡潔明亮的布局里,幾十種活潑可愛的活體蜥蜴、蛙類和昆蟲,幾千號來自東南亞、非洲、亞馬遜雨林和中國各地的奇異艷麗的甲蟲、蝴蝶和竹節(jié)蟲標本,上百件從5億年前的寒武紀到我們現在生活的第四紀、橫跨地球整個生命史的遠古生物化石,在無聲地述說著進化的故事……
圖 / 館內化石展品(部分)
這個能讓生物學愛好者和普通觀眾都大開眼界的博物館,是一個名叫“石探記”的科學家團隊策劃籌建的。2015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陳睿、劉曄等創(chuàng)建了這個以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為核心的團隊,石探記科學家團隊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國農業(yè)大學、北京林業(yè)大學等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幾十位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組成。
為了科學研究,石探記科學家團隊現在擁有國內最大的蟲珀研究庫,收藏蟲珀標本上萬件。目前,館內已存放了從寒武紀化石到現生昆蟲的上千件標本。
“我們不想將這些科研標本和成果束之高閣,而是希望公眾與這些科學珍寶盡可能地‘零距離’接觸。”石探記科學家團隊總負責人陳睿介紹說。
圖 / 參觀科學館的人們
過去三年,我們走進學校舉辦科學嘉年華,走進大型社區(qū)或博物館做過公益講座,走進商場策劃全國蟲珀巡展,這一次與大型書店合作,對石探記而言是一次完美的提升,把科研人員在一次次充滿傳奇經歷的科考中收集的昆蟲標本、無脊椎動物標本、珍稀化石和琥珀永久地安頓下來,隨時面向公眾展示。
小朋友們是否還記得我們科學館內的“明星”展品呢?讓我們打開科學館的大門,尋找記憶中的展品們!
蝦琥珀
數千萬甚至上億年前的生物想要“穿越”至今天,唯一的途徑就是成為化石。如何完美躲過火山爆發(fā)等自然災害,擺脫地質歷史上的演化,360度近乎完美地保存下身體?那就是幸運地躲進一滴不經意落下的樹脂中,搭“時光膠囊”琥珀來到現在的世界。
圖 / 蝦琥珀
中國科學家團隊發(fā)現了一枚距今約2280萬年的“琥珀蝦”,它是全世界首次發(fā)現的真蝦類琥珀,也是世界上現存報道的唯一一枚純水生生物琥珀化石。
如今,這枚蝦琥珀有了新家——位于北京中關村圖書大廈的石探記博物科學館,這是國內首家坐落于書店的自然博物館。
走進石探記博物科學館,不論愛好科學的老者,還是充滿好奇心的青少年,即刻化身為地球壯闊生命史詩的見證者,在半小時內一覽地球五億多年的生命變遷歷程。
圖 / 蝦琥珀
館里的“大明星”蝦琥珀被單獨放置在一個玻璃展柜中,在燈光的照射下,黃褐色的琥珀顯得晶瑩剔透,透過放大鏡,一只小蝦躍然其上,長長的“前臂”清晰可見。
陳睿老師介紹說:“這只蝦是屬于長臂蝦類,一億年前是生活在海洋里面的,而現在這個類群生活在淡水里面。這枚琥珀標本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同時包含了一只蝦、一片殘葉和一只甲蟲幼蟲,剛好是在紅樹林,一個淡水和海水交界的環(huán)境中。也就是說,我們發(fā)現的是這個類群的過渡類群,從海水到淡水的一個過渡。這個類群對我們很多生物從海水到淡水的衍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證據。”
恐龍糞便化石
圖 / 恐龍糞便化石
相信小朋友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定是這個展品吧!
玻璃展柜里,幾個外型別致、色澤亮麗的菊石化石之間,稍不留神,就會錯過一塊黑黑小小、造型曲折的長條狀化石。
這是我們石探記的老師們從馬達加斯加帶回來的,比恐龍骨骼化石還要稀有的恐龍糞便化石。因為軟體類的東西形成化石的概率是非常低的,所以恐龍糞便化保存的條件比較特殊,依賴于它原有的有機質含量、含水量、存放地點和埋藏方式等,它可能是一個‘便秘’的恐龍在干燥的沙漠排出的,這樣的保存環(huán)境有利于脫水。
恐龍糞便化石對于研究恐龍的生活習性是非常有用的。通過對化石成分的檢測和分析,我們可以推測恐龍的食性——若提取出了骨頭碎片,則是食肉恐龍,若發(fā)現了植物的一些碳化纖維的痕跡,則是食草恐龍。
同時,肉食恐龍的糞化石比那些食草恐龍的更可能被保存下來,因為其中高含量的礦物質由恐龍所捕食的動物的骨質原料提供。另外,我們甚至可以通過這個化石來了解恐龍的腸道結構。
所以恐龍糞便化石不僅好玩,而且是十分重要的!
恐龍羽毛琥珀
圖 /內含恐龍羽毛的琥珀
在白堊紀時期,恐龍是優(yōu)勢類群,所以恐龍羽毛能夠‘穿越’過來,呈現在緬甸琥珀里。
劉曄老師介紹說,“這類琥珀刷新了人類的認知,改變了我們以往的概念,現在復原出來的恐龍圖像,很多都不再是原來那種光溜溜的形象,而是毛茸茸的。”
恐龍竟然是毛茸茸的,這是不是跟很多小朋友對恐龍的認知都相悖了呀!
蜥蜴琥珀
琥珀有“三寶”,蜥蜴、青蛙和蝎子。作為“三寶”之一,蜥蜴在琥珀化石當中身價最高。因為蜥蜴身體強壯、行動能力強,很難被樹脂粘住。據統(tǒng)計,身體完整度超過80%的蜥蜴琥珀全世界報道過的還不到20件。
圖 / 陳睿老師展示世界上珀體最大的蜥蜴琥珀
“每出現一只蜥蜴琥珀,都會在琥珀界造成不小的轟動,蜥蜴琥珀已經成為每個琥珀收藏家夢寐以求的頂級藏品。”
而在石探記博物科學館里,就有一枚“鎮(zhèn)館之寶”,它的重量達到了1416克,當仁不讓地成為世界上珀體最大的蜥蜴琥珀。
這是一枚產自緬甸的巨型琥珀,來自1億年前的白堊紀時期。由于天然雜質的干擾,找到“凍齡”在琥珀表面的小蜥蜴,需要費不少功夫。
劉曄老師說:“我們暫時無法看清蜥蜴的身體細節(jié),判斷分類學地位。由于這塊琥珀體積非常大,里面可能包含了更多未知的生物,我們不舍得將它切分開,而是運用新的儀器——顯微CT進行掃描,一點一點揭開這枚琥珀里的世界,這條蜥蜴在科學上的身份需要留待研究,方能揭示。”
上面所介紹的展品只是科學館內展品的冰山一角,還有更多神秘的寶藏在等待小朋友們來探尋。小朋友們是不是已經心動啦,那就趕緊來參觀吧!
開館時間
8月5日(下周三),石探記博物科學館重新開放!讓我們一起來到中關村圖書大廈四層,再次遇見這些有趣且奇妙的歷史訴說者。
石探記
Hash:423a2697882780aaf5d47655666458cdd2fc11db
聲明:此文由 石探記PaleoDiary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