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源巖畫距今有多少年?
滄源崖畫位于云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境內,自1965年發(fā)現以來,先后經過數次調查,共發(fā)現巖畫點10處。巖畫分布區(qū)內,山巒起伏,森林茂密。作畫的崖面一般較平滑,崖前往往有一塊小平臺,崖壁內凹,形成巖廈,可以避免雨水的沖刷。
在滄源的10個巖畫點,共發(fā)現有圖形1000多個。其中最多的是人物圖像,有頭飾羽毛、穗狀物的,有頭飾獸角、獸尾的,耳飾和腰飾也很豐富。其次是動物,有牛、猴、豬、大象等。此外,還有樹木、道路、房屋、村落、巖洞、太陽、手印和一些表意符號等。圖形一般較小,就人物而言,大者身高不過20--30厘米,小者不足5厘米。
崖畫的內容豐富,表現出當時人們各種各樣的生產和生活的場面。描寫狩獵的,多數是持弓而射,也有長兵器刺殺,或追逐圍獵的,還有持叉獵蟒和設柵捉猴的畫面。有的獵人身邊有狗相隨,說明當時狗已被馴養(yǎng)。牛的圖像最多,有牛群成行或頸上套著繩索被拖拉的圖形,大約是放牧的場面。
描寫采集的,有摘取樹上的果實,或舉手可得,或樹倒后遍地布滿球形果實,人在拾取,鳥在啄食。
描寫舞蹈的,最明顯的畫面是在第七地點,為五人的圓圈舞。此外還有手持牛角的圍獵舞,和手持盾牌的戰(zhàn)爭舞等等。
第七地點有一幅直接表現戰(zhàn)爭的畫面,人群之中有持弩而射,也有人倒地而死的。第二地點有一幅間接表現戰(zhàn)爭的村落圖,描寫凱旋歸來,返回村落的情景,大約是記
值得注意的還有房屋的圖像。從崖畫中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已有了固定的住宅∶一種是架在樹木上的房屋,即所謂巢居式;另一種是架在地面木樁上的房屋,即所謂干欄
值得注意的還有房屋的圖像。從崖畫中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已有了固定的住宅∶一種是架在樹木上的房屋,即所謂巢居式;另一種是架在地面木樁上的房屋,即所謂干欄式。在第二地點村落圖中可以看到由干欄式房屋組成的村落,有一定的格局,小房子布置在四周,中間則是大房子,這種格局可能與當時的社會組織有關。
崖畫的制作,畫面全部呈紅色,顏料取樣化驗,證明內含較多的鐵質,可見崖畫是用赤鐵礦粉所繪。色彩穩(wěn)定,經久不變,據分析,以牛血為調合料的可能性最大。多數圖形大約是用手指蘸著顏料繪制的,其中某些較大的圖形,也可能使用過羽毛或其它工具。
在造型處理上,畫面的人物和動物都很注意抓基本形。如畫野獸,則著重描繪角、耳、尾等富有特征性的部位,使人容易辨認出各種動物的屬性。畫人物,大都屬于圓頭形,面部略去五官,身體部分除少數注意表現人體的曲線外,絕大多數照例是勾畫成簡單的三角形,唯有四肢變化較多,通過雙臂雙腳的動作安排,可以表現出各種不同的姿態(tài)來∶或站立,或行走,或狩獵,或舞蹈,如此等等。
崖畫的形象塑造,嚴守正面律,采用垂直投影的畫法。無論動物或人物,都是遍體平涂,只有少數圖形僅具輪廓,未用顏色填滿。這種未用顏色填滿的人物圖形,可能是未完成的作品,也可能是為了表現其特殊的身份。
通過對滄源崖畫的圖形和符號的分析研究,使我們可以了解到該地區(qū)遠古時代的歷史情況∶當時人們已有了定居生活,用木樁建造房屋,飼養(yǎng)牛群,種植谷類。崖畫還提供了某些細節(jié),如糧食的脫粒,狩獵的方法,戰(zhàn)爭的武器,祭祀的儀式等等?;蛟S,當時的社會已有了某種“政府”形式的組織。根據崖畫反映的內容,對照文獻資料與碳__14測試,崖畫的年代約距今三千年左右。
Hash:4fd7082a98e465b84945f9cf4298b14ba60f46e4
聲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